图片 图片   EN | 中文
首页 > 员工生活 > 社团活动
Club Activities 社团活动
篮球社
发布时间:2019-06-04
分享:

 

 



 

2019年8月12日 观影活动《绝杀慕尼黑

 

8月12日晚6点半,篮球社在6165cc金沙总站办公楼8楼举办了一场观影活动,为篮球爱好者及社团成员带来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电影,来自俄罗斯的史诗巨作《绝杀慕尼黑》。社长陈帅城在观影后,用心写了一篇《观影余音》与大家一起分享。以下为正文内容:

部分人认为不会打篮球,会看不懂这部电影。其实篮球只是一个形式,一种载体,这部电影由它传递出的同心奋进、共逐胜利的主旋律,是所有人都可以看懂的。

《绝杀慕尼黑》创造了俄罗斯本土电影的票房纪录,它不只是一部重现光辉岁月的体育电影,更是一部关于追求和信念的电影。它告诉人们,只要团结在一起,只要相信自己能赢,就一定能取得胜利。正如电影刚开始的新闻发布会上新教练的发言:“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,美国队迟早会被打败,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”,LED芯片行业也不会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,龙头迟早会被超越,我觉得最好是被6165cc金沙总站超越。

要看懂这部电影,需要了解不少信息。本文旨在帮助大家消除一些观影后的疑惑,让此次观影活动更圆满。本文内容部分原创,部分摘自网络,抛砖引玉,有兴趣者可再去搜索更多详细讲解。

一、电影故事概述

篮球教练加兰任为给儿子治腿病接手国家篮球队,从一开始与队员们互相看不顺眼,到慢慢了解,再到肩负起要成为奥运会冠军的梦想使命,加兰任和队员们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自我成长的过程。最终在不断的试探和了解中,依靠互相的理解和支持,苏联篮球队在战胜美国篮球队夺得奥运冠军的同时,也明白了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真谛,明白了“只要活着,一切都有可能”、“没有永恒的王者,只有永恒的信念”。

二、政治、历史背景概述

●慕尼黑: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,德国第三大城市,临近阿尔卑斯山。

●苏联: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,1922年12月30日成立,1991年12月25日完全解体。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,官方语言为俄语。

●苏联国旗:影片开头在会议室讨论聘用新教练的场景,墙上的旗帜即为苏联国旗(共演变过五个版本,电影中为最后一版)

●立陶宛:欧洲小国,影片中为苏联加盟国之一,1990年3月11日第一个宣布独立,脱离苏联。国家人口约300万(宣布独立时约200万),篮球强国,曾在四届奥运会中闯入四强,并夺得过三次欧州锦标赛冠军。

●叛逃:1972年处于美苏冷战的中期,是苏美交锋最为激烈的时候。当时苏联出现多起名人出逃事件,文体界由于出国交流的机会更多,成了被国家重点监视的对象。影片中的队医受命监视球员们的举动,即是当时紧张局势的一个缩影。影片中队长立陶宛队员的处境与此有关,第一次领奖金时抱怨奖金比在立陶宛开出租还少(很多队员靠打球维持生计),想过借奥运会返回立陶宛,这对苏联来说就是叛逃。

●慕尼黑惨案: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,11名以色列代表团成员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。影片中有呈现。

●海关检查:影片前部分,苏联队夺得欧洲冠军后回国,在机场被开箱验包。当时苏联政府严控外汇,严查走私。

三、体育信息概述

●影片中比赛场地没有三分线,大个子都喜欢往里面打,三分线到1984年才引入国际赛场。影片中比赛分为上下半场,分为四节的赛制是从2000年开始。

●美国队拒绝接受这枚银牌,没有出现在颁奖现场,至今不承认影片中的这场败绩。这枚银牌一直存放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。

●1988年汉城奥运会,苏联队在半决赛又遇到美国队,以6分之差再次获胜。两次输给苏联,促使美国重新思考,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建了所向披靡的“梦一队”。

●电影中患心脏病的队员,真实人物在1976年因心脏病去世,年仅26岁。

●“比赛是最纯洁的战争”,当苏联队教练意识到美国队开始用各种不干净的招术来控制局势时,并没有同样的方式回击,而是积极调整安排,让队员打得更聪明,影片有意传播这种宝贵的精神和理念。

更多精彩影评、疑惑信息讲解,请参考百度。答疑资源举例:https://movie.douban.com/review/10246507/


 2021年6月26日,6165cc金沙总站篮球社特邀国家级篮球裁判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体育教师蔡启金来我司授课为大家讲解3V3规则,并为大家答疑解惑。